文/吳東彥諮商心理師

趕緊消除創傷症狀的強烈期待

        在修復創傷的過程當中,有些當事人願意打破自我孤立的生活慣性(#同場加映:心理創傷修復首部曲:打破自我孤立、與人重建連結),提起勇氣前來接受諮商時,這已經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。在和曾經遭遇創傷的當事人進行諮商工作時,總會看見他們有一個強烈的需求與期待,就是想要快點從創傷經驗中復原,並且盡快消除創傷症狀(例如:過度警覺、解離、戰戰兢兢、情感麻木、無法克制地想起創傷經驗等)。但是,當他們發現要修復創傷並沒有那麼容易時,他們就會陷入嚴厲的自我批判,甚至喪失希望感與自信心,並且對自己感到無力與無能。

 

接受創傷經驗就是自己的一部份

        的確,在遭逢創傷經驗過後,我們都很想要快點找回原本的自己,重新過著以前的生活。但是,若創傷經驗也是我們生命中的一個重要,但卻不受歡迎的情節時,那麼我們就無法拿著一塊神奇橡皮擦,將它從我們的生命經驗當中拭去,或忽視與否認它的存在,我們其實只能夠接受它就是我們生命中的一環。要打從心底接受創傷經驗就是自己的一部份,這必然是不容易的。但若我們不學著接受,我們便很可能會一直將力氣放在忽視與否認創傷經驗的存在,而無法讓我們好好地將僅存的精力用來建構自己的人生,這是相當可惜的一件事情。舉個例子來說,對於一些成長於暴力家庭的孩子來說,他們心中總是抱持著一些期待,希望能夠獲得父母親的愛。因此,他們嘗試過許多努力,例如:不斷地改變自己,並且迎合父母親的期待,希望能夠討他們的歡心。但是長年下來,父母親卻沒有因此而改變,而是持續對自己的孩子表現出冷漠、暴力的一面。對這些孩子來說,要說服自己接受「父母親可能不會改變」是相當困難的,甚至會讓這些人感到極大的失落與憂鬱。但這些孩子也可能因為選擇了接受,因而有機會不再過度地將力氣耗費在對暴力父母的期待,而是可以將力氣用來構思自己的生活、建造自己的未來。

 

寬容善待自我,學習與創傷症狀共處

        創傷經驗的修復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甚至,大部分的人都需要耗費長達幾個月,甚至幾十年的時間,才能夠真正地從創傷經驗裡面走出。因此,對現在的我們而言,若是我們一下子無法克服創傷經驗所帶來的症狀,我們也不用急著去苛責自己,否則,這很可能會給自己帶來更多的羞愧、罪惡與無助感。既然如此,我們要怎麼學習寬容善待自己,並學習與創傷症狀、創傷經驗共處呢?或許我們可以試試看以下的幾個方式:

  • 覺察創傷經驗的存在:

要學習如何與創傷症狀、創傷經驗共處時,我們得要先清楚了解自己所遭遇到的創傷經驗是什麼,而我們出現了那些創傷症狀呢?

  • 思考創傷經驗的影響:

想一想創傷症狀對我們的生活產生的影響是什麼?例如:在創傷經驗過後,我們可能對人失去信任感,或是開始隔離自己的情緒,而無法好好地感受的心情,而這很可能讓我們在與人相處時,也無法與人有更多的情感連結。

  • 找出創傷症狀的功能

        或許有人會覺得奇怪,為什麼創傷症狀會具有「功能」呢?其實,當我們遭逢嚴重的創傷後,我們的大腦與心靈為了要保護我們,因此會啟動一些生理/心理機制,而這些機制有時候就可能形成一種「症狀」。打個比方來說,「解離」雖然會讓我們無法貼近自己的感受,但是透過「解離」,也可以避免我們因為想以創傷經驗,而必須再度承受無法承受的痛苦。或是,我們在創傷經驗過後變得戰戰兢兢、草木皆兵,這雖然會讓我們顯得較為神經質,但也可能因為有了這樣的轉變,我們因而更容易偵測到生活或外在環境中的危險,而能夠更早一步的避免危機的發生。簡單的說,某些創傷症狀的存在是為了要保護自己!當我們能夠不要一面倒地認為自己的創傷症狀就是不好的、負面的,而是能夠再仔細思考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之外,也可以找出它給我們帶來的功能與幫助時,或許我們就不會急於要消滅這些症狀,而給了自己過大的壓力。當壓力減小時,我們的身心狀態也可能隨之變得更為穩定,而讓我們更有力氣去修復自己的沉重創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