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吳東彥諮商心理師

創傷侷限了我們對自己的看法

  創傷之所以為創傷,是因為它會讓我們對自己產生相當負面的看法,並且帶給我們強大的無力感,讓我們無力面對未來的生活,不敢想像自己還可以有美好的未來。

  舉個例子來說,我們在許多電影故事裡都可以看到,一個多次被伴侶劈腿的人,最後終於認定自己是一個「不值得擁有幸福的人」。未來,這個人在面對其他追求者時,很可能會選擇以逃開或迴避的方式來面對,這是因為他不再認為自己擁有幸福的可能。如此一來,縱使未來有不錯的對象出現,這個人也很可能一再錯過。

  同樣的,有些人在遭受性侵害後會認定自己是個「骯髒的人」;或是長年受到家庭暴力或情感忽視的孩子,可能認定自己是一個「不值得被愛的壞孩子」。諸如此類的現象很容易在受創者的身上看到:創傷經驗會侷限一個人對自己的看法,甚至是採用一種相當負面的方式來定義自己

  簡要的說,創傷經驗所帶來的其中一個戕害,是侷限了我們對自己的看法。一旦人的自我概念被限定了,這會讓我們無法再想像自己可以有不同的「可能性」,並限縮了自己的發展。以前面的「劈腿」例子來說,當一個人不再認為自己可能擁有幸福,而是一再逃避或拒絕前來追求的對象時,這個人就很可能持續處在孤獨的狀態當中,最後更難以相信世界上存在著「幸福這件事」。

 

重新定義自我

  若要掙脫創傷經驗對我們的綑綁,重新獲得心靈自由,而不要再讓它侷限我們的發展,或許可以開始學習一個新的思考方式:除了接受創傷經驗就是自己生命經驗的一部份,並且承認創傷經驗對自己的影響之外,我們也可以試著告訴自己「我不等於受創的人」換言之,創傷事件對我們確實造成重大的影響,但是它不是我們生命的「全部」。

  雖然我們無力因應創傷事件的發生,雖然我們受到創傷經驗的重創,但這不代表我們也無法應對生活中的其他種種挑戰。在生活的其他層面,我們仍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,我們依舊可以開心投入自己的興趣與喜好,我們依舊有能力去為自己的夢想而努力,我們也仍有享受生活的能力,在下午時光與三五好友隨意談天聊八卦。

  簡要的說,縱使你曾經受創,但是你『不等於』創傷倖存者,創傷也『不等同於』你的生命。創傷只是你的生命經驗的其中一個部份。

 

重獲心靈自由

        要重新獲得心靈自由,或許我們可以試著這樣做:

一、深入思考在創傷事件發生後,我替自己貼下了什麼「標籤」?

  我們可以想一想自己在創傷事件過後,採取什麼樣的眼光來理解自己?例如:「我是一個不值得被愛的人」、「都是我自己沒把事情做好才會遭受家暴」、「一定是我有問題,我才會被同學霸凌」等等。

二、 覺察「標籤」替自己帶來的影響為何?

 從上面的例子來看,當我們替自己貼下「我是一個不值得被愛的人」、「都是我自己沒把事情做好才會遭受家暴」、「一定是我自己的問題,我才會被同學霸凌」等等的標籤,這是否會讓我們逃避自己被愛的可能,或是合理化自己所遭遇的暴行,而讓自己更無法跳脫現況。

三、卸下不屬於自己的責任

  許多人在創傷事件發生後,會背負過多不屬於自己的責任,誠如前面所說,部分遭受霸凌、家庭暴力或性侵害的人,都認為一定是自己「有問題」才會導致創傷事件的發生。然而,縱使創傷事件的發生我們也有責任,但是我們都不應該遭受別人不合理的對待。任何人都沒有權力對我們施予暴力、脅迫與侵犯。因此,我們可以學習放下不屬於自己的責任,避免過度自我苛責而戕害自尊心與自我價值感的建立。

四、重新定義自我

  想像一下:你是誰?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?你未來有什麼夢想?你的生活中還想要實踐些什麼?縱使這些目標對現在的你來說難以達到也沒關係,就讓自己天馬行空的想像一下,讓自己的心靈至少可以保有想像的自由,並且看到自己更多不同的可能性。

五、走向自由未來

  為自己貼上新標籤,替自己找出未來的其他可能性,我們可以試著為「自己」跨出小小的一步。

#同場加映:

心理創傷修復首部曲:打破自我孤立、與人重建連結

心理創傷修復二部曲:寬容善待自我,學習與創傷症狀共處